中美文化论坛三个关键词:大数据 学术互译 在线教育

日前,第四届“中美文化论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宪法中心大厦举行,来自两国政府及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的20多位代表,围绕“培育合作:通过人文研究和创新架构文化桥梁”这一主题,在“学术互译”、“大数据与人文研究”、“在线教育”等领域,分享彼此的经验与体会,畅谈文化交流的实践与构想,努力为增进两国间的理解搭建一座文化的桥梁。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你和我各有一个苹果,如果交换,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当你和我各有一个想法,交换想法,我们就都有两个想法。”跨文化交流正是具有这种神奇功效,它将激荡两国文艺家的灵感,为双方的文化创作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分享大数据人文研究心得

  大数据随着4G网络、安卓平台与交互性个人通讯终端的普及,逐渐成为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热词,并日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将大数据人文研究作为本次论坛分组讨论的一个重点,反映了信息时代人文交流的一个新动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副主任赵胄豪表示,大数据是数字技术步入Web 2.0时代的标志,人类文明的密码就深藏在大数据之中。在这个商品时代,为了不让“付费墙”阻碍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国正在推动一个开放获取的公益项目,整体提升中国社会的人文素质。

  2013年7月,中国社科院“国家期刊库”上线,迄今已收录600多种学术性较强的核心刊物和特色刊物,几乎囊括中国顶级人文社科类期刊。规模上,它已超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海威出版社,成为世界最大的免费全文数字学术期刊平台。目前,该库已有5万余注册用户,被国内外26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荐。

  赵胄豪表示,该库将进一步与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建设英文版官方网站,将中文学术期刊的元数据和重要的学术成果翻译成英文,收录中国英文期刊,译介国外优秀学术成果等,使该库成为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共享交流的平台。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孙一钢在发言中称,在人文及社会计算方法与人文社科研究的融合领域,正出现三类新的研究思维:人文社科开放与全过程研究思维、人文社科碎片化重组研究思维及人文社科计算分析研究思维。在上述研究思维体系下,跨学科、跨平台协作,海量资料加工以及人文社科的计算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收集研究服务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内容服务,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的用户需求。

  美国国家人文委员会委员约翰·昂斯沃斯先生在伊利诺伊大学推动一项中国图书馆员暑期项目。他表示,中国图书馆员暑期项目的成功举办,显示出大数据技术正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新纽带。

  推动学术翻译“日新月异”

  学术著作的翻译与传播对人类政治、法律、思想与文化乃至社会升华的变革意义重大。梁启超曰:“今日中国欲自强,第一等,当以译书为第一事。”论坛中,中美专家围绕学术翻译,各抒己见。

  有着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是论坛中的一个关注焦点。醉心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包弼德谈起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有点“眉飞色舞”。他说:“早期的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体现了人类文明知识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文化虽各不相同,但不同文化之间不乏共通之处。”

  包弼德说,哈佛大学创建于中国明代同期。从创立到现在,哈佛一直保留学术独立的特性。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角色的变大,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势必将引起美国人更多的关注。他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彼此的互相学习,翻译为不同的文化牵线搭桥,“非常重要”。

  但翻译者其实是“苦行僧”。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曾主编当今汉语学界两大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和《人文与社会译丛》。他坦言翻译之苦,“举头望英文,低头写文章”,“晨钟暮鼓,日日功课”。

  刘东表示,“为了跳出自己文化的圈子,拓宽对自身的了解,必须在翻译园地里努力耕耘”。“由于硌了沙子,老蚌不舒服才生珠。”他说,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文化市场需求巨大,数百种国外学术著作在国内的翻译正“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国内学术著作“反向翻译”的日新月异,得益于国外的需求和了解中国的渴望。刘东说,希望看到更多“反向翻译”著作面世,以“帮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微观变化,让全世界受益。”

  北大教授陈平原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沉住气,‘反向翻译’首先要有真正好的学术著作”。他说,目前,国内能让人拍案叫绝的著作和文章不是很多。相对而言,“自家学术水平的提升更重要。如果单纯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而国际化,急于将一些学术水平还欠缺的作品推出去,可能会影响中国学术整体的声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认为,翻译需要因时而变,游刃于不同的语言之间,发现未被外界发现之物。通过翻译他国的优秀著作,可以纵揽全球文化的多样性,避免文化孤立及文化的排他性、独特性。通过翻译,还可了解外国人如何学习中国文学,发现中国文学与他国文学间的联系。陆建德表示,推动学术翻译“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中美学术界共同的愿望。

  “炙手可热”的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以其便捷性、经济性、灵活性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用户,也牵动着论坛上中美两国代表的神经。

  今年2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艾伦和希曼发表《等级水平:美国网络教育调查报告》,评估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在线教育现状。《报告》称,美国高校在线网络教育发展迅猛,成效卓著,网络课程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高等教育。同时,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中的“败笔”也很明显,最为突出的是,一直未能很好地说服高校中最重要的群体——教师,未能使广大教师意识到网络教育自身的价值。但

上/下篇
  • 在线教育初创型公司如何成为行业先锋?

  • O2O模式有望重塑传统教育

换一换相关推荐
精选内容
热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