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在线教育不可回避的四大问题

两个月以前,由于授课专业和自身业务的需要,我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开始在慕课平台上学习一门统计和数据分析类课程,主讲这门课程的是国外某大学的数学博士和教授,授课简单易懂,质量算是上乘。

  然而,在坚持观看了三天视频后,我就被各种琐碎的事情打断了,期间一度想重新听课,但最后无疾而终。

  这件事并非单单说明我个人的情况,许多学习慕课的人都会遇到类似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即便抱着兴趣和热情去学习网络慕课,但在约束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学习者很容易会中断学习,最终造成慕课的流失率大大增加。

  慕课的高辍学率的确值得让人反思。去年同一时期,国内某慕课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慕课用户去年增长较快,大约有65万,但“辍学率”仍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注册的用户中有一半缺席课程,而出席人数中大约只有一半的人能完成课程。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可以估计辍学率可达75%。

  再看看发起慕课的国外又是怎样的情况:目前国外媒体广泛引用的一个数据是,90%的学生没有完成慕课课程。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结果证实,“辍学率”甚至达到了96%。

  国内和国外的数据虽然有一定出入,但在线学习的辍学率极高成了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一、慕课模式的反弹现象和质疑陆续出现

  慕课出现之后,让许多享受不到教育资源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就免费获取到高等学府的优质教学内容,我们甚至可以将这种梦想称之为伟大。于是,被舆论冠以“颠覆教育的技术”、“降低教育成本”、“教育公平化”等名头的慕课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青睐。然而,我们只看到了“免费享受高等资源”这一利益角度,但当慕课成为一种模式、一种学习方法甚至是一种商业时,问题便铺面而来了。于是,在慕课模式出现两三年后,便出现了反弹现象。并且舆论也开始渐渐反转,各种质疑慕课的文章也纷纷出现。

  在报道慕课话题方面,《纽约时报》可谓十分具有代表性。首先,《纽约时报》在2012年撰文宣布,“MOOC元年”开启。随后在2013年初,它在头版专栏文章中高调赞誉慕课模式。但紧接着,5位学者同时发文评论慕课,其中有4人表示,慕课本身的缺陷限制了它的发展前景。戏剧性的是,在2013年底,《纽约时报》又推出重点文章,开篇便申明,这种大规模授课方式的最初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学教学该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问题。并且,整篇文章都在讨论慕课的种种缺陷和不足。

  也是大约在2013年,圣荷西州立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该校推出三门低成本网络入门课程加入慕课进行实验,这项实验备受瞩目,因为它被加州州长在新闻发布会上高调宣布,但最终效果却差强人意。他们发现,接受网络课程无法完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的各种细节,实验表明,圣荷西州立大学和其他竞相纳入慕课模式的院校开始出现反弹迹象。

  与此同时,反对慕课的声音开始此起彼伏。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一封公开信中明确表示反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他认为,慕课在大学教学中的过度运用,将是“大学对教育质量的妥协”。美国著名的阿莫斯特学院60%的人投票反对该校加入“网络教育”的提议。哈佛大学文理学院58位教授联名写信,要求专门成立委员会,解决网络在线教育所引发的问题。

  无论是媒体舆论变化的波动,还是高校在实践慕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说明,慕课开始渐渐褪去被过度感性包装的色彩,开始引起人们理性的思考。

  与此同时,国内大幅度的慕课运动也开始了。

  二、商业平台和以高校为依托的慕课平台并进

  目前国际三大慕课巨头分别是Coursera、Udacity和edX。其中Coursera和edX都源自高校,前者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开办,后者则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办。而Udacity则属于商业性平台,由开发谷歌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而闻名的瑟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创办。

  Coursera和edX的入驻门槛较高,主要与学校合作,对入驻的学校有限制和严苛要求,前者已经跟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上海交大合作,而后者更为严苛,目前只有北大和清华的某些课程可在edX上开放。不过,Udacity还未进入中国。

  在这种趋势推动下,国内的慕课平台也纷纷出现,大致分成了商业性平台和以高校为依托的平台两个梯队。像中国大学MOOC、MOOC学院、MOOC中国、智慧树、超星慕课等平台多属于企业性质或半官方性质,而像清华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等平台则主要由高校发起。这些平台中的一些与Coursera或edX已经建立了资源合作。

  尽管声势浩荡,然而国内平台仍未逃脱的一个大问题是“高辍学率”,也就是如何让学习者与感兴趣的课程之间有粘性,保证学习质量和效率。

  或许高辍学率只是反弹现象的一个表现,这种表现背后又隐藏着慕课模式不可回避的其他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才是让许多高校教育者对其丧失信心的原因。比如:教师大精力投入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教育质量是否能达到传统高校课程的要求?即便获得认证,学习者是否会赢得市场、高校以及社会的认可?无法替代面对面交流的问题怎么破?等等。

  并且另一个让人怀疑的事情是,这种倡导的免费模式,还未发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盈利模式。尽管Coursera平台通过认证证书收费来获利,Udacity平台通过售卖微课程、微学位等类似方式获利,国内某些平台也效仿类似方式收取一定费用,但除此之外,慕课平台似乎还未找到能够长期持续的让各方受益的循环模式。

上/下篇
  • 资本市场跨界教育动作频繁 在线教育发展利好分析

  • K12互联网教育内幕究竟是什么?

换一换相关推荐
精选内容
热点精选